欢迎您:今天是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农历三月初一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学生园地 >> 当前位置
人际吸引力的NASCR法则
人际吸引力的NASCR法则
发布时间:2014-11-05 17:21:43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1 来源:
人际吸引力的NASCR法则
 
我们总是被那些可接近、有共性或互补的人所吸引,并折服于对方的某些魅力。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能够提供可接近、有共性或互补以及相应的人格魅力,你也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N=near,接近性吸引力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进而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尽管接近也可能诱发敌意,但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和吸引。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是那些和他们居住在相同小区或在同一个公司工作或曾在同一班里上过课的人。
我们常常与一些人共享小区入口、停车场和娱乐场,我们和随即分配到同一宿舍的同学共享宿舍的所有资源,这些共享使人不可避免地频繁交往,那么为什么这些交往会诱发喜欢而不是反感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易得性。很显然,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认识一个不同学校的人或住在另一个城市的人。事实上,这种靠近的地理距离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它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真正的关键是人们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我们叫它——功能性距离。
接近是帮你和他人建立友谊的基石,这样的近距离交往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喜爱并把自己和他们归结为一个社会的单元。
 
A=appearance,外表吸引力
有很多不拘小节的人认为外表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这种观点往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受挫且不自知。事实上,外表是诱发人际吸引的首要因素。
仪表堂堂和具有身体魅力的人能给人好感,让人愿意接近。它对人们的判断、行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甚至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美女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和阿伦森等人针对“美女效应”——外表魅力对人的吸引因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宴会,给一些原本陌生的人制造见面机会,或者让人们看照片,然后询问他们愿意和什么人约会,结果表明所有人都愿意和那些外表出色的人约会。
此外,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也表明,铁面无私的法官也会被犯人的外貌所左右。心理学家赛格尔和奥斯特夫还特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两人安排被试者做法官,并给他们几份案犯材料,并附有罪犯的照片,这些照片上的人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
法官审理后的判决让人很惊讶,法官对犯同等偷窃罪行的人,外貌漂亮的要比外貌不漂亮的少判三年。
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人进行一番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些没有特殊才能的人,仅凭外表漂亮就能轻而易举地结交很多朋友,而且大家都愿意接近他。
外表吸引力将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态度,是认可还是拒绝,是亲近还是疏远,对你自身的吸引力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S=similarity,相似性吸引力
在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纽科姆做过一个这样的试验:
他研究了两组转学的男生,每组17人,他们彼此不认识,但在共同度过了13周的寄宿公寓生活后,那些一开始就表现出高度相似性的被试者更容易成为亲密的朋友。
研究发现,其中一组朋友包括5个文科生,他们的政治观点都很自由,他们都很聪明;另外一组朋友由3个保守而老练的人组成,他们都是工学院的学生。
试验的结果是:拥有较多相似地方的人,相互之间就比较容易吸引。
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向对方诉说你和他共同的观念、立场或者发现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有相似的经历时,两人的思想就很容易产生共鸣,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心理学家指出,这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相似相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在与朋友交往时,如果我们能找到共同点,投其所好,就能很容易把对方吸引过来,跟他们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C=complementarity,互补性吸引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脾气暴躁的人和温和而有耐心的人能友好相处;活泼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能成为要好的朋友。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两人相处,对双方都有助益(互补)或彼此都有友好的意愿(相悦)或彼此发现有类似的态度(相似)时,两人的交互关系就有继续维持的可能。
也就是说,当双方的个性或需要及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前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对气质相同的人合作的效果和气质不同的人合作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个弱气质的学生在一起,常常因缺乏主见而面面相觑、无可奈何;而两个强气质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常因对问题各执己见、争执不下而影响团结;团结搞得最好的是两个气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小组,该小组的学习效果最显著。
所以,需求互补必能增加吸引力。
比如A所具有的长处正是B所不具备的,而B所占据的优势正是A所没有的,他们对对方的互相倾慕造成AB的相互吸引。因为AB各自都能满足对方的缺憾,双方一拍即合,这是以需要补足为前提的。这一原理源自于心理依赖性和自我完善的愿望,交往双方都具有异于对方的长处,才能产生对对方期待的心理。期待是被吸引的直接基础。
 
R=return,关系回报吸引力
感觉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就是关系回报吸引力。在人际交往中,一切关系的形成都被这个定律制约着,你期待什么样的朋友,你身边的朋友就是什么样;你希望朋友怎么接近你,他就能怎样接近你。所有的一切,全都由你的态度决定。
心理学家巴克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随意抽取几个人作为被试者,并确保他们互不相识。接下来,他分别告知被试者,小组里有几个特别的人会喜欢他们。事实上,这些信息是假的。在经过一次讨论后,巴克曼告诉被试者有可能解散小组,重新组成两人小组进行讨论,他要求被试者自己提出喜欢和哪个成员配成两人小组。结果表明,被试者选择的是巴克曼说的喜欢他们的成员。
随后,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在某个圣诞前一天做了相似的实验。他给随机抽样挑选出来的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开始,他对回音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随后发生的情况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绝大多数收到他卡片的人,根本没打听他是谁,就自动给他回寄了一张。

这两个实验有力地证明关系回报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人们有责任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回报曾经接受过的恩惠、礼物和邀请等。简单而言,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人们会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更直白地说,就是人们往往愿意和那些喜欢他们的人打交道,并且努力在交往中回馈同等的喜欢。这就是关系回报吸引力的巨大作用。

源自掌控他人的力量:人人都要读的心理操纵术